在AI技術的浪潮推動下,云計算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隨著大模型參數量級的激增,傳統云計算架構正向“智能引擎”范式轉變,這一轉變不僅考驗著云廠商應對百倍算力需求的能力,也深刻影響著企業上云的邏輯以及資本市場的定價機制。
近日,一場聚焦于云計算新趨勢與挑戰的專題討論——“海談科技”云計算專場成功舉辦,吸引了眾多業界專家的參與。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學院的戚正偉教授、北京青云科技的高級解決方案架構師唐文軍以及國泰海通證券的計算機首席分析師楊林,圍繞AI時代下云計算的發展路徑與投資機會,展開了深入探討。
AI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對云計算領域產生深遠影響。一方面,算力需求呈現出“縱橫”雙向擴展的趨勢,驅動著云計算行業的整體規模持續擴大。唐文軍指出,傳統的CPU主導型云計算架構已難以滿足AI大模型的并行計算需求,云廠商需將算力儲備升級為以GPU等加速卡為主的模式。同時,AI大模型的推理場景正逐步向端側擴散,促使云、邊、端協同的計算體系逐漸形成。
另一方面,算力從云側向端側的“橫向擴散”與機架規模的“縱向擴展”并行不悖,共同塑造著云計算的未來形態。戚正偉教授認為,未來的數據中心將實現計算、存儲和通信網絡的機架一體化,智算、超算和通用算力將在同一資源池中聚合,形成可擴展的大規模計算系統。
AI技術不僅推動了云計算的技術革新,還帶動了市場規模的高速增長。數據顯示,全球云計算產業規模預計將從2024年的7000億美元增長至2030年的近2萬億美元,而我國云計算市場規模也將從2024年的8000億元突破至2030年的3萬億元大關。
從產業鏈上下游來看,AI技術的普及正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楊林分析師指出,盡管目前訓練模型所需的算力在行業中仍占據較高比例,但隨著模型成熟和應用場景增多,推理算力,尤其是邊側和端側的推理算力需求將持續上升。對于垂直應用軟件廠商而言,結合AI能力的SaaS產品將迎來市場需求的爆發。
云計算市場的蓬勃發展,為軟硬件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市場機遇。自GPT-3.5發布以來,英偉達等AI加速卡廠商股價率先飆升,隨后算力租賃行業進入資本市場視野。隨著AI影響力的持續擴大,HBM、光模塊、液冷等硬件也開始受到市場青睞。楊林預計,國內AI應用將于今年下半年或明年迎來爆發期,算力芯片廠商、光模塊廠商、整機服務器廠商、算力租賃企業和IDC企業等都將從中受益。
與此同時,與算力硬件層相適配的軟件層和中間層也將迎來市場機遇。戚正偉教授強調,軟硬件的整合將是未來技術發展的重點之一。唐文軍進一步指出,“軟硬結合”的發展趨勢將主要體現在優化軟件本身、圍繞硬件優化軟件以及優化軟硬件之間的中間件等方面。例如,華為正在逐步開源昇騰算力卡的中間件,以吸引更多開發者共建生態,促進各類程序在加速卡上高效運行。
展望未來,AI編程、AI營銷等技術領域有望率先實現商業化落地。這些領域具備高質量數據富集、技術成熟度高、場景相對封閉、容錯率高等優勢,為AI技術的商業化應用提供了有利條件。例如,在AI編程領域,已出現如Cursor等相對成熟的產品,并獲得了高額融資。而營銷行業的文生視頻等AI創意內容生成已較為普及,財務等行業的部分業務流程也在被AI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