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正式提出“物聯網”概念以來,這一領域已經歷了二十年的飛速發展。從最初的IoT到如今更為智能的AIoT,物聯網的內涵不斷擴展,連接設備數量也呈爆炸式增長。據Statista預測,到2030年,全球物聯設備部署量將超過290億個,它們持續向云端傳輸數據,正加速構建一個數字與現實深度融合的新世界。
Sigfox的破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家法國低功耗廣域網領域的曾經的領頭羊,其破產導致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量客戶陷入困境,大量設備因此“失聯”。相比之下,Semtech的LoRa系統則通過鼓勵開放標準、本地化集成和靈活的網絡設計,實現了更長壽命的部署,避免了類似的問題。
在肯尼亞,智能水表的失效問題同樣引人深思。這些水表并非因破壞或需求不足而失效,而是因為供應商撤回了支持,導致固件更新無法及時進行。這不僅影響了項目的初衷——普及用水權,還催生了維護合同和不信任情緒。
2G/3G退網也暴露出物聯網設備長期維護的難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智能電表、救援系統等關鍵基礎設施仍依賴2G網絡,導致這些網絡不得不繼續運行,增加了維護成本。而從商業角度來看,許多物聯網產品仍以“銷售即結束”為導向,缺乏后期維護的考慮。
更為嚴重的是,隨著生成式AI產業的蓬勃發展,電子垃圾問題也日益凸顯。這些高性能計算硬件的壽命普遍較短,一旦報廢,將產生大量含有有害材料的電子廢棄物。據研究預測,在激進的發展模式下,生成式AI在2023年至2030年期間可能產生高達500萬噸的電子垃圾。
面對這些挑戰,構建可持續的智聯網解決方案顯得尤為重要。首先,企業應將生命周期設計理念嵌入產品開發中,注重設備的可維護性、模塊化升級和長周期支持。其次,推動采用開放標準協議和可遠程延展的認證體系,以減少因網絡停服或設備停產導致的孤立問題。同時,加強跨平臺對接合作,實現平臺之間的無縫切換,提升客戶信任度。
對于已經淪為電子垃圾的設備,除了回收有價值的二次原材料外,研究人員還在積極探索如何實現“變廢為寶”。通過創新技術和方法,將這些廢棄設備轉化為新的資源或產品,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智聯網產業的未來發展離不開可持續性的支撐。只有注重長期維護、推動開放標準和跨平臺合作,才能確保物聯網設備的穩定運行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同時,加強電子垃圾的回收利用工作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