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大學發布了一份詳盡的技術白皮書,聚焦于2025年智算中心光電協同交換網絡的全棧技術展望。這份53頁的報告深入探討了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參數量激增,對網絡性能需求的劇增背景下,光電協同交換網絡如何成為新一代智算中心網絡的關鍵發展路徑。
報告開篇便概述了智算中心的發展背景。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迅速擴張,預計2024年將突破7000億元大關。這一迅猛增長背后,大模型訓練對萬卡級GPU集群的支持提出了極高的網絡通信要求。然而,當前純電交換網絡在端口密度、帶寬、延遲及功耗方面已逼近物理與經濟極限。相比之下,光交換以其超大帶寬、超低延遲及低功耗等優勢脫穎而出,光電協同則巧妙結合了二者的長處,為TB級帶寬的提供開辟了新路徑。
白皮書進一步剖析了光電協同交換網絡面臨的多層次挑戰。在應用層面,集合通信與網絡拓撲的失配問題亟待解決;傳輸層需應對復雜的多路徑設計、擁塞控制及潮汐流量調度難題;網絡層路由收斂速度滯后于光鏈路重配置;鏈路層面臨資源動態分配的非對稱挑戰;物理層則需克服信號衰減及時延約束等關鍵技術瓶頸。
為應對這些挑戰,報告提出了針對性的技術發展策略。在應用層,通過預測通信模式,動態重構集合通信拓撲以適應網絡變化;傳輸層設計靈活的多路徑機制,引入雙狀態擁塞控制及錯峰流量調度策略;網絡層則優化路由協議,采用預計算與雙模路由表加速收斂;鏈路層利用光鏈路的動態性,實現智能雙工重構,優化帶寬分配;物理層則積極探索分布式光交換及硅光技術等前沿領域,以期提升整體性能。
白皮書還詳細闡述了光電協同網絡的標準化路徑。標準化工作將分階段推進,首先從物理層與鏈路層著手,逐步向網絡層、傳輸層及應用層延伸,構建完善的技術體系。報告還展示了光電協同網絡未來可能的演進方向,包括光子計算與傳輸的深度融合、AI的深度集成,以及支撐超大規模AI訓練與跨領域應用的能力,預計這將推動上游產業升級,成為智能計算基礎設施的核心支撐。
湖南大學的這份白皮書不僅為光電協同交換網絡的發展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也為行業內的技術探索與標準化工作指明了方向,預示著智算中心網絡將迎來一場技術革新。